🥇提升成功的機率?股神與大聯盟打擊王都這樣做
巴菲特曾經拿美國職棒大聯盟傳奇球員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的打擊心法來形容他的投資策略。棒球是高失敗率的運動 – 平均十次打擊中,出局次數少於七次(打擊率三成)通常可以被視為是優秀的打者;而泰德‧威廉斯在1941年時竟創下了打擊率超過四成的驚人紀錄!他在其書中《打擊的科學(Science of Hitting)》解釋了他提高成功擊出安打機率的方式:他將好球帶劃分為許多個區域,並釐清哪些是自己擅長打擊的「熱區」,哪些地方則是他打不好的弱點。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維持紀律,只對進入自己熱區的球路攻擊。而這位打擊王的擊球策略,其實就與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簡單來說,能力圈的範圍可以用投資人是否能充分地對某一檔企業股票進行估值,或是對該資產有充分的認識;而泰德‧威廉斯所擅長打擊的熱區便可看作為另一種能力圈。因此,巴菲特曾描述到,他在投資時總會想起泰德‧威廉斯瞄準好球帶。他認為,能力圈範圍大小並不重要,畢竟投資人不盡然能對所有產業、指標或標的都瞭若指掌,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了解自身的能力圈範圍邊界,落實「疑股不買、買股不疑」的策略,辨識出能力圈外的壞球並且有紀律地避免出棒,才是有效提升投資勝率的不二法門。
🥇慢慢來,投資不用擔心被三振
棒球比賽中,打者在面臨「兩好球」的情況下是相當不利的。這意味著當下一顆球投過來時,打者不能再放掉任何一顆好球,同時被迫要更積極地揮棒,或是更仔細地分辨好壞球,以避免被三振出局。巴菲特不愧為股神,他從這樣的規則中領略出投資過程的美妙之處,他說:「投資就像一場沒有好壞球數的棒球比賽(Investing is a no-called-strike game)」。意即:投資時我們其實不用「球來就打」,可以慢慢地待在打擊區,等待自己喜歡的球路。就算不揮棒也不會有主審將我們判三振出局。相反的,巴菲特說道,「假如是基金經理人站在打擊區的話,場邊球迷們還會嚷嚷著要他趕緊揮棒!」而投資人應充分利用這樣的優勢,耐心仔細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標的。在棒球場上,打者往往需具備良好的「本壘板紀律」才算得上優秀的打者,投資何嘗不是如此呢?在與市場先生的投打對決時,避免受到變化球引誘,或是心急追打壞球,適時等待資產價格與內在價值的甜蜜點浮現,也是重要的致勝關鍵!
🥇整天盯著計分板沒辦法贏得球賽
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都應該保守地都不揮棒。正如運動員們除了平時訓練外,也需透過實際比賽才能精進技巧與經驗;我們在進行每一次的投資決策後,不論結果是一發滿貫全壘打或者是滾地球出局,都需要從過程中學習。唯有如此才能隨著參與市場的時間增加,持續不斷地汲取知識、累積經驗,擴大自己的能力圈,終將成為能不同球路都擅長面對的頂尖投資人。這也是為何巴菲特說:「專注在球場上的球員才有辦法贏得比賽,而不是整天盯著記分板的那群。」隨著現在的市場資訊龐大又混亂,投資人所面對的「計分板」聲光效果十足,不僅讓人將注意力過於聚焦在短期漲跌、多空消息上,也容易使人忽略當初投資標的的理由、或遮蔽住望向長期趨勢的視野。這導致我們在市場波動加劇期間,將更易受恐慌情緒影響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資決策。雖然比分大幅落後時難免會打擊士氣,但其實就連巴菲特也是在50歲以後才獲得他大部分的財富。更何況,「棒球比賽在九局下半才開始」。而隨著參與市場的時間增長,我們不僅能持續學習到新的打擊技巧,也能根據比賽局勢的發展去調整打擊策略,成為在市場週期的不同階段下都能揮出勝利打點的MVP!